曹玉麗
作為中等職業(yè)學校美術專業(yè)的一名老師,筆者一直從事色彩課程教學工作。從教多年來,一直遵循的教學方法是先了解色彩、色調(diào)、塑造方法、繪畫步驟,后采用臨摹、寫生等方式在畫室反復進行繪畫訓練。雖然在這個過程中,學生也能提高審美能力、鑒賞能力,感知色彩的魅力,擁有很好的色彩表現(xiàn)能力,但筆者總覺得教學方式多年不變。是否可以突破傳統(tǒng)框架、尋求教學理念的革新呢?于是,筆者做了一些嘗試。
教學理念革新方向
從技法傳授到“色彩素養(yǎng)”培育。傳統(tǒng)色彩教學側重于工具使用和技法訓練,我們的教學方法基本以臨摹為主,而當代色彩教學更強調(diào)“色彩素養(yǎng)”的全面提升——包括色彩感知、色彩表達、色彩批判和色彩應用四個維度的能力培養(yǎng)。這不僅要關注學生如何畫得好,更要關注他們?nèi)绾卫斫?、運用和創(chuàng)造色彩語言。目前,筆者也嘗試這樣的方法,在保證每次課程訓練強度的同時,讓學生每人準備一個空白色卡本,要求他們像采集標本一樣,在校園、街道、市場、家庭中收集色彩。比如,一片落葉的漸變、銹跡的斑駁、晚霞的層次、食品包裝的配色等。不僅要采集,還要為顏色命名(如“初夏梧桐葉背面的灰綠”),并寫下發(fā)現(xiàn)地點和當時瞬間的感受,建立個人“色彩情感詞典”。同時,筆者讓學生嘗試“盲畫色彩”訓練,就是暫時放棄物體形態(tài),只專注于描繪色彩關系。例如,擺一組靜物,要求學生只用色塊和筆觸來表現(xiàn)“光影下的色彩變化”,而不是畫出完整的蘋果和罐子,這樣就可以剝離造型的干擾,讓學生純粹地觀察和表達色彩,極大提升他們的色彩敏感度。另外,筆者還嘗試組織學生進行色彩辯論賽,以“高級灰是審美進步還是色彩感知力的退化”“高飽和度色彩在兒童產(chǎn)品中的利大于弊嗎”“藍色代表憂郁嗎”等為主題,讓學生分組研究、辯論,以激發(fā)學生對色彩的深層思考,讓色彩學習進入哲學與美學的批判層面。通過這樣的方式,力爭讓學生褪去對技術的焦慮,重獲孩童般探索世界的好奇心與喜悅感。
項目制與情境化學習。項目制與情境化學習的核心是 “以終為始”——從一個有意義的、真實的最終任務出發(fā),反向設計學習過程。學生為了完成這個任務,必須主動學習和應用色彩知識,從而極大地提升學習的內(nèi)驅力和綜合素養(yǎng)。傳統(tǒng)的色彩課程教學模式,通常是在教室中臨摹學習或輔助靜物模型加以示范教學,這樣也能使學生學到知識、技能,完成相應的教學活動,但是學生普遍表現(xiàn)為學習積極性不高、課堂氣氛低落。我們可以嘗試將色彩學習嵌入具體項目和真實情境,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色彩知識和技能。比如,設計用色彩表現(xiàn)“校園風光”“花開”“深秋落葉”等實踐項目,讓學生走出畫室,在真實環(huán)境中感受和應用色彩,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,培養(yǎng)學生的實踐能力。
創(chuàng)新教學實施路徑
數(shù)字色彩與傳統(tǒng)色彩并行教學。引入數(shù)字色彩工具,讓學生同時掌握傳統(tǒng)媒介和數(shù)字媒介的色彩運用能力。建立對比學習模塊,同一色彩主題分別用水粉和數(shù)字工具表現(xiàn),利用數(shù)字工具進行色彩提取、分析和重組訓練,使用色彩管理軟件學習色彩系統(tǒng)、配色方案等。如進行色調(diào)組織訓練時,可采取“數(shù)字先行、傳統(tǒng)落實”的方法。定一個主題(如“靜謐的鄉(xiāng)村”),要求學生先在平板電腦上用“填充”工具,快速生成5種至10種不同的配色方案,然后從數(shù)字方案中選出最滿意的2個或3個,用水粉顏料精確調(diào)出這些顏色,并組織在一張抽象構圖中。這樣,數(shù)字工具解放了試錯成本,讓學生能專注于“創(chuàng)意”而非“修改”,再將最佳創(chuàng)意用傳統(tǒng)方式深化,大大提高了效率。
跨學科色彩項目設計。嘗試將色彩與科學、文化、心理學等多學科鏈接,開展主題式學習。色彩與光學鏈接,通過棱鏡實驗、光的分解理解色彩物理屬性;色彩與情感鏈接,創(chuàng)作“情緒色彩圖譜”,用色彩表達特定情感狀態(tài);色彩與文化鏈接,研究不同文化中的色彩象征意義及其應用。
社會性學習與展示交流。改變單向傳授模式,構建色彩學習社群,組織“色彩觀察團”,定期分享生活中的色彩發(fā)現(xiàn);舉辦校園色彩展覽,讓學生策劃、布展、講解等。例如,筆者讓學生堅持21天“色彩日記”創(chuàng)作,每天記錄一個色彩觀察或色彩故事,形式可包括:實物色卡收集(自然物、人造物)、色彩情緒板(用色彩表達當日心情)、色彩記憶繪制(用色彩表現(xiàn)某個特定時刻)、色彩小實驗(嘗試不同材料混合產(chǎn)生的新色彩)。這個項目既能訓練學生的色彩敏感度,又能培養(yǎng)其持續(xù)觀察和表達的習慣,讓色彩真正融入他們的日常生活。
評估方式創(chuàng)新
改革一味的技能評價,采用多元評估方式。作品集評估,收集學生整個學習過程的色彩探索作品;自我評估,通過“色彩日記”反思自身成長;同伴評估,小組互評色彩作品的表現(xiàn)力;展示評估,最終作品展覽中獲得的反饋。
在色彩課程教學中堅持基礎訓練的同時,努力突破傳統(tǒng)框架,進行教學理念的革新,這種自我迭代的意識正是優(yōu)秀教育者的重要品質,也會為我們的色彩教學注入新的活力。期望在教師的引領下,學生能夠成長為“雙軌”色彩專家——手指沾染著顏料的質感,思維馳騁于數(shù)字的無限,既能享受筆觸的偶然與溫情,也能駕馭算法的精準與高效。而這正是面向未來的美術專業(yè)學生應有的素養(yǎng)。
【作者單位:扶溝縣職業(yè)教育中心(教師進修學校)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