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吳比
看過小說《射雕英雄傳》的人,都對“全真七子”之一的丘處機不陌生。1219年,他先后被南宋、金、元的統(tǒng)治者召請,但權(quán)衡時局后,只赴了元朝的約。當時成吉思汗正在征討花剌子模,于是74歲的丘處機帶著尹志平等弟子從山東出發(fā),跋涉三萬余里來到了位于今阿富汗的成吉思汗行宮。他對成吉思汗宣講了“天道好生”等思想,建議連年征戰(zhàn)之后,重心應該轉(zhuǎn)移到國家治理上來,后被全真教門人演繹為“一言止殺”的故事。
丘處機的西行為道教在元朝的傳播奠定了基礎,這件頒授給全真教第四任掌教李真常的戒牒便是珍貴見證。戒牒是舉行大型齋醮儀式后頒發(fā)給道人的文書,標志著受戒者正式成為道士。根據(jù)全真派的傳統(tǒng),只有十方叢林官觀才有權(quán)舉辦傳戒儀式,而傳戒日期多選在上元、中元和下元節(jié)。傳戒圓滿后,受戒弟子會被編入“登真”,并獲得戒牒作為憑據(jù)。戒牒的頒發(fā)不僅需要道教的認可,還需經(jīng)過官府批準。它如同一面鏡子,既映照出元朝對宗教的嚴格管理,也映照出人類對信仰與和平的永恒追求。
戒牒由三張紙黏合而成,雕版印刷有63列文字。有意思的是,它的正文為楷體,頗有宋版遺風,但每張接紙末尾的保舉師、監(jiān)度師等人的職銜卻是扁宋體。學界一般認為宋體是在明代定型的,如毛春翔先生《古書版本常談》說:“自正德、嘉靖以降……而字體亦一變而為方體字,僵硬呆滯……萬歷以后,字體又一變而為橫輕直重……天啟、崇禎,字體又一變而為狹長的橫輕直重字樣。”但實際上這種“橫輕直重”的方塊字早在南宋建炎二年(1128年)頒發(fā)給義軍首領李武功等人的委任狀中便已出現(xiàn),且同樣是用在職銜中。橫平豎直或許是受到了宋代九疊篆官印的影響,而橫細豎粗則顯然是為了將長長的職銜壓縮在一列之內(nèi)。至于有些自媒體為了博人眼球而說宋體字是秦檜發(fā)明,就更是不值一駁了。(摘自《光明日報》)